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突破口之一的产业转移有了一幅清晰可寻的地图。
6月29日,工信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联合发布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在京津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以下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幅“产业地图”上,不同区位将优先承接和发展不同的产业。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指南实际上是为产业转移寻找合适区位指明了空间和方向。这也能促进京津冀的产业相互衔接,避免同质化。”
京津冀布局五区五带五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曾表示,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竞争倾向。
随着指南的发布,如今在京津冀的地图上,1555N的产业布局能够让各类产业按图索骥寻找合理区位。
指南显示,“1”是指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即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
科技创新中心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在牛凤瑞看来,这意味着中关村将不仅是北京的创新研发中心,还将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智库”。
“五区”是指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五带”则包括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以及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
值得注意的是,五个产业带将有不同的产业定位。京津产业带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组成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则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沿京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沿京九线产业带则侧重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轻工业。沿张承线将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另外,京津冀将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以及发展若干(N个)特色产业基地。
牛凤瑞对记者表示:“五区五带五链的设想考虑了这些区域之前的产业基础,能够减少产业转移的一些成本,也使不同区域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地加强产业、财税政策协同
除了划定各类产业转移的空间区位,指南还提出,加强产业、金融、财税、科技等政策的协同,推进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
牛凤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三地产业协同关键是要解决行政区域壁垒问题。三地都有加快本区域发展的诉求,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扭曲企业选择合理区位以及要素的流动。”
牛凤瑞认为,地方政府还需要搭建产业转移和入驻的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环境,前者包括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后者包括税收分享、金融支持等。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北京燕山地区国家税务局、天津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天津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及河北衡水国家税务局、衡水地方税务局签署了《“聚集京津冀协同、深化国地税合作”区域税收协同共建框架协议》。
根据这项协议,上述三地5家税务部门将在今年底完成纳税迁移简化、信用等级通用、优惠资质互认等工作。在三地之间迁移的纳税人,迁出时不作注销清算,迁入时简化登记程序。对三地评定的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税务部门将相互认可,直接与本地A级纳税人同等待遇。
此次指南提出,推进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进一步简化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
另外,指南还显示,将在三地推行企业和人才资质互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在承接北京、天津产业转移的同时,河北还面临着压减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任务。此前已有业内人士提及,产能过剩、有污染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往往陷入一种“死不得、活不了”的困境,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是转移还是淘汰,将成为产业转移中的难题之一。
此次指南明确,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鼓励通过市场手段压减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为优势企业腾出资源和市场空间,支持京津冀地区企业跨省区兼并重组。(来源:每日经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