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报效祖国1932年9月,周立伟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药工人的家庭。5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家人逃难至老家----浙江诸暨藏绿村,幼年便深明国家兴亡与民族大义。1946年入高桥中学,1948年就读于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机械设计、制图与工艺等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之一。1950年,他尝试参军但因因鼻子大出血未能如愿。1951年,高中毕业后,周立伟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在那里,他工作和学习都十分刻苦,还参加俄语培训班。期间发明了提高生产效率7.5倍的扁平线圈绕线车,上海《劳动报》还作了专门报道,那时的周立伟还不到20岁。1953年,他充满对知识渴望,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军用光学仪器,实现保家卫国的愿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发展国防事业急需夜视技术。1958年7月,留校任教的周立伟开始筹建夜视技术工作。尽管困难重重,但周立伟还是怀着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新专业的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中。历经两年完成了《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教材,奠定了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基础。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攻克夜视成像器件的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三年半的求学,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列宁格勒谢德林图书馆度过的,饿了就啃块面包,渴了就喝口冷水,困了打个瞌睡,每天读书、记笔记,勤学不辍。他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电子光学,出色完成了《轴对称和球对称电子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理论》的学位论文。顺利地通过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回国后,他投身于夜视技术学科建设,并参加夜视器件大会战。他与方二伦、冯炽焘合作的“静电聚焦变像管与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设计”的科研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7年,他出版了《夜视器件的电子光学》教材,并把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研究由静电聚焦扩展到电磁聚焦领域。
1978 年9月,周立伟率团参加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光电子成像器件国际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电子成像国际会议。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同心球电磁聚焦系统的电子光学》,该论文被收入 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Electron Physics(《电子学与电子物理学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起,他带领团队,从静电同心球、电磁同心球系统等的电子光学出发,向具有普遍意义的宽电子束聚焦像差理论发起攻关。1987年,他领导的军用光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颜色科学实验室。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和方二伦等研究的“宽电子束聚焦理论与设计”科学成果荣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研究中,周立伟引入张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空间旋转运动曲线坐标系下的电子运动轨迹方程,并建立了曲轴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的新理论体系,被国际学术界评议为,“在世界上是独创的”。1993年,周立伟的专著《宽束电子光学》问世,国内外同行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该书被学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与系统性的著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周立伟的宽束电子光学学派体系建立。1999年,周立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罗霍洛夫院士赞誉周立伟:“您创立了您自己的学派。”
新世纪初,周立伟应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的邀请,协助解决变分途径研究动态电子光学的正误问题。他提出一种新的数值积分途径研究该问题,最后证明了中俄科学家各自提出的研究途径之无误,并建立了静态与动态成像电子光学聚焦和像差普遍理论。2023年,周立伟整理了历年的电子光学科学论文,出版了“静态与动态成像电子光学学术文选”,共101万字,作为他一生研究电子光学的总结。这是我国科学家对成像电子光学的杰出贡献。
周立伟不仅在科学领域成就卓著,亦是卓越的教育家。他注重学生对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热爱,他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自主研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1978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周立伟亲自培养了50余名研究生,参与培养·指导的研究生也有50余位,其中半数以上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如他的博士生倪国强、金伟其,张智诠等已晋升为教授,成为我国光电成像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
周立伟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他曾先后出版了《一个指导教师札记》、《探索之路—我的科学人生》和一套《藏绿斋札记—情系科研,感悟人文,心驰科普》丛书。在这套丛书中,他总结了自己的科学人生,其中包括科学研究的途径。教书育人的方法等。对于众多青年学者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周立伟在学术上频出成果,在教学上精心育人,赢得了科技教育界同仁们的敬重,也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的喜爱。他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是爱国、奋斗、追梦的闪亮足迹。他在中国成像电子光学科学探索的事迹,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奋勇前行。